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风俗
广州风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和民间文艺等方面。

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买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广州过年,花城看花

花城年味浓

按照老广州的传统, 春节从腊月二十八就开始了。 从“年廿八,洗邋遢”到“年十五,吃汤圆,赏花灯”,从“买年花”到“送大桔”,从“炸油角”到“蒸年糕”……广州人过春节,既有传统年味,又富时代气息。

【腊月二十八】

◆洗邋遢

广州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到了这一天,就要清除一整年的灰尘,去掉一整年的坏运气。

◆柚叶水洗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用柚叶水洗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贴挥春

挥春,也叫春联。广州人喜欢在楼梯的墙上贴一张“上下平安”的挥春;在大门上贴一个“福”字或者是一张财神的画像,或者是招财进宝、花开富贵等的立体图形挥春,在大门的楣和门的两边都贴上一幅对联,在房门上根据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挥春,一般老人家的房间贴“龙马精神”、“身体健康”,年轻人的房间贴“万事如意”,小孩子的房间贴“学业进步”,书房贴上“心想事成”。

广州的挥春还用于花盆和花瓶上,用“大吉”、“花开富贵”等字样的挥春包裹花盆、桔子盆,在桃花、和桔子上挂一些吉利话的立体图片挂饰或是装着硬币的红包;米缸的上面还贴上一个“常满”,在阳台的墙上贴“天官赐福”,不少家庭的门前都有一张有“出入平安”字样的红地毡。

【腊月三十】

◆拜祭祖先

年三十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每到正月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然是羊城春节的标志性重头戏、年俗文化招牌。。“行花街”,即“逛花市”,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两点才结束。广州每个行政区都设有迎春花市,有些行政区还设有两个迎春花市,规模大小各区因路段的状况而异。

【正月初一】

◆拜神

广州人在节日里俗称的“拜神”不但是指到寺庙里拜神佛,还特指在家参拜神灵和祖先。广州人对神明和祖宗都最为尊敬,很多家庭都设有神柜,最上奉的是观音或关公等自家供奉的神灵,中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神位,底下供奉的是土地,在家门口的墙上也供奉天地和土地。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送大桔

农历年初一早上,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派利市

广州人称红包为“利市”(也有说“利是”或“利事”等),常说“利利市市”,寓吉祥之意。过年期间,老人家会给晚辈红包,无论是年龄大小,已婚的人的会给未婚的人“利市”。给“利市”一般给两封,以示“好事成双”的意思。

最早的“利市”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一种类似于钱币一样的东西,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串一串,就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改为年岁的岁,最初应该是鬼鬼祟祟的“祟”,后来使用了铜钱,串一串铜钱。现在,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市,也是压岁。

由于广州较早就发展了商品经济,老广州祈求生意兴隆的心愿在广州的年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广州的红包不叫压岁钱,叫“利市”便源于此。此外,给没结婚的人派“利市”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做法。

【正月初二】

◆开年

广 州 人 时 兴 初 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回娘家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以前,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月初四 】

◆祭灶公

正月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相传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

◆喜迎财神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正月初七】

◆过“人日”

正月初七这天,广州人会过“人日”,民间叫“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过去,这一天早饭时,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菜,又名七宝羹。这七样菜一般都包括芹菜、蒜、葱、芫荽、韭菜等。七样菜要一锅煮,煮好后全家人一起吃。

解放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评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话动;一家老小则登观音山 ( 即今天的越秀山 ) 或白云山;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赏花或拜黄大仙庙。据考证,人日所游花地的地址,就是今天的芳村花地湾。而近几年,人日游花地这一传统也恢复了。

【正月初九】

◆九皇诞

农历正月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正月十二】

◆开灯信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广州的农村在祠堂也要点灯。

【正月十五】

◆吃汤圆,赏花灯

元宵节的广州吃的是汤圆,各个公园都会举办灯会展,广州人在这一天里要赏花灯。此外,广州的郊区农村里,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花城赏花

花城,乃广州之“美称”。广州一年四季草木常绿、花卉常开,广州人爱花、种花、赏花赠花的历史悠久。

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汉代的广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已引入海外各种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著名诗人孟郊曾描绘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这时期海外的茉莉花、指甲花、素馨花等洋花的种植已很普遍,并开始出现花卉的买卖市场,当时广州卖花姑娘以彩绳穿起各种花卉出售。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更出现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江上岸,到老城门下出售,形成平日的花市。

一年一度的花市,则是 19 世纪 6O 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时正值清代中叶,广州最终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花市在藩署前,即现在省财政厅一带,后迁到双门底,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年宵品等,可谓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涌涌。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带更加开阔,游人更多,还扩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带。花市所卖花卉除素馨花外,还有水仙、吊钟、芍药、山茶、菊花等。许多商号、酒楼、茶居食肆,也都定购四时花卉。西关一带,还出现了花贩,专为大户、店铺送花。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花街更加繁荣了。近年来,广州的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已分别在 8 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数十里,几百万人同游花街的壮观景象。

【讲“意头”,是广州花市独特的花卉语言】

如今的花市,是广州人年宵的一场盛大嘉年华。除了这种生活气息,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这些广州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征,与广东人务实传统的心理相符。例如,广州迎春花市售卖的鲜花也被赋予各种“好意头”。必不可少的“年桔”象征大吉大利;桃花,象征大展鸿图 ( 粤语音同“桃”),年轻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水仙象征富贵吉祥。其次,花市商品的标价必定与发财致富有关,“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

近年来的广州花市,鲜花品种越来越丰富,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而花市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例如 2016 年春节,荔枝湾便以花为题,借助水陆等场地,打造岭南最具水乡特色的水上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