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清朝行花街 就去“双门底”

发布时间:2018-02-14     来源:广州日报

看见双门底这个地名,你或许会有些困惑,到底在哪儿啊?其实,这是个旧地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广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北京路。话说清代这条城内主干道一直被称为“双门底大街”,因商贾云集,又被称为“岭南第一街”;辛亥革命后,这里开修马路,才改名叫“永汉路”;20世纪30年代,官方又将“永汉路”改名为“汉民路”;20世纪60年代,才改名为“北京路”。不过,掐指一算,在这条商业街持续千年的历史上,还是“双门底”这个名字叫得最响,年代也最久远。


清康熙年间绘制的《广州府舆图》,采用立体写景法绘制,第二道城墙之内的双门高楼,便是双门底大街之所在。


百尺高楼开双门 俯瞰闹市人如蚁

如今我们去逛北京路,肯定会留意街口的千年古道遗址。这一遗址展示了从唐代直到近代的十一层路面,宋元时期的路面有四层,其中两层路面的地砖铺得整整齐齐,考古学家还在宋代路面的垫层中发现了大量瓷片和宋代铜钱,可见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十分繁华,有历史学家说,我们将《清明上河图》里的景象套用在“双门底”,并不会太离谱。脑补一下,酒楼茶肆杂货铺、书店花档瓷器市、歌舞杂剧百戏档……当年的双门底大街真是好热闹,我都恨不得马上穿越过去逛逛。

其实,倘若能穿越回去,除了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生活,更要紧的是考察一下“双门底”这个地名的来历。假设我们穿越回去的时间点是在1245年以后,落脚点就在现在北京路与西湖路的交界口不远。抬眼一看,嘿,好宏伟的一座楼,宽30多米,深20多米,楼高7米多,第一层架空,开东西两门,行人车马川流不息,小贩商贾往来频繁;第二层楼阁堂皇,那是地方官大宴宾客、与民同乐的地方,旁边还有翅楼,十分壮观。

这座高楼叫作“清海楼”,是当时广州城央的标志性建筑。据南宋年间的史籍记载,这座高楼用去木料“五万条”、砖瓦钉“各十万”、灰“万石”(一石约为100公斤)、工“六万三千人”,绝对是个大工程;而清海楼之壮观,甚至连中原都没有建筑与之可比。虽然最后一句话多少有点夸张,但清海楼之风姿,由此可见一斑。这座高楼在今天的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口屹立了近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后开修马路时才被拆掉。

提起清海楼这个名字的来历,如果你还记得我们曾说过“北京路口处,曾是大海边”这段掌故,就很好理解了。俯瞰宽阔“珠海”(即今日之珠江)的华美高楼,起这个名字,的确很合适。不过,文绉绉的名字一般都留不下来,倒是“双门底”这个名字,既通俗又讨喜,慢慢就广为流传。

穿越过年 南宋冬至放长假 过年又有“黄金周”

现在眼看就要过年了,倘若咱们在这个时间点穿越到南宋年间的“双门底”去,体验一下古人的年俗,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吗?

官署花园 过节免费游览

当时的大街北部(即今省财政一带)是官衙区,此地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州最威水的地方,西汉南越王的宫殿、三国时的州治、东晋时的刺史署、唐代的节度使府、宋代的经略安抚使司、明清的广东布政使司(俗称藩署),全在这个地方,你说威不威?如今且说南宋时的经略安抚使司,那是岭南一地的最高民政与军务管理机关,官署的主建筑十分宏伟,园林却极其秀美幽深,有点《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味道。有意思的是,按照宋人的习惯,逢年过节,署衙的园林是向老百姓免费开放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带上酒菜,到这里游览吃喝一番,完全不用征得官方许可。

出了官署园林往南走,走到清海楼一带,可就是繁华的城内商业区了。要想留下来过年,就在这里找个旅店住下。宋代旅业发达,连偏远小镇上都有旅馆,繁华的“双门底”当然更是旅店云集,而且丰俭由人。

三个“黄金周” 玩得好过瘾

快过年的时候,街面上的铺子到处都在卖年货,春联、桃符、爆竹、烟花……预备元宵“开灯”的灯棚已经高高搭了起来;在街上随意闲逛,你会经常遇见各路“神仙”敲锣打鼓而过,这些“神仙”都是穷苦人装扮的,不过是想从各家各户讨几个钱而已。  其实,留在南宋的“双门底”过年,最吸引人的是接连三个“黄金周”。按照南宋时的规定,冬至、元旦(注:即现在的春节,近代改历,才将1月1日称为元旦,而将农历新年称为春节)与元宵各放假七天。广东人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原来这个传统是从宋代一路传承下来的。不过,宋代冬至放七天长假,真是让人羡慕!歇完冬至的七天长假,“元旦”的长假就不远了,休完“元旦”“黄金周”,元宵“黄金周”的狂欢又在前面招手。

说实话,过年前后一个多月,大家基本上就不用怎么干活了,好好玩才是正事!所以,你就在“双门底”好好观察体验宋代的“黄金周”吧,只要不带着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穿越回来就好。

清代逛“花街”

署衙门前花市旺 水仙吊钟最走俏

然而,你若穿越到宋朝,可以大享特享“黄金周”,但年宵花市是逛不上的,那要到清朝才能出现呢。若是你想看看最早的“行花街”是什么样的,那咱还是得穿越到清朝的双门底去。

双门底花市开足六天

广州人自古爱花,两千年前,陆贾出使南越国,就发现这里的男男女女都喜欢把花别在云鬓间做装饰;到了唐朝,俏皮的卖花姑娘用彩绳系着指甲花、素馨花等洋花,卖给中外游人;宋代,出现了专门售卖花卉的集市;明代,珠江南岸的花田“朱悬玉照”,一筐筐鲜花采摘后,花贩用小船载过江,运往各个城门口的花市……正是这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使双门底的年宵花市在清代破土而出。自双门底年宵花市问世后,接着又出现了桨栏路花市、太平路(今人民南路)花市、西湖路花市、东川路花市和多宝路花市等。到了今天,花市更是遍布各区。

既然双门底年宵花市是广州春节花市的鼻祖,我们当然应该穿越过去看看。话说到了清代,以清海楼(当时已改了名字,叫拱北楼)为界,街道北段称为双门底上街,南段称为双门底下街。现在的花市举行三天,那时则是从小年夜(年廿四)一直到除夕,足足开六天。

桃花吊钟是花市主角

桃花、吊钟和水仙是当年除夕花市的主角,双门底上街主卖吊钟和桃花,下街则主卖水仙。桃花应着“鸿图大展”的意头,是当仁不让的“花魁”。至于吊钟,清初老夫子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里说:“此花并木折下,能耐久,腊尽多卖于街,土人市以度岁,取其置瓶中不萎也。”广州人尤喜一颗花芽能发出九朵花以上的吊钟,称其为“贺钟”,大概是“多子多福,大吉大利”的意头吧。

辛亥革命后,清海楼虽被拆除,但花市依旧十分繁华热闹。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经济发达,桃花的身价也一路走高,花农卖出一株中等的桃花,可以到手好几块银圆;如果卖出一株上等桃花,则可以挣到一二十个银圆,差不多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开开心心回家过大年了。热闹非凡的双门底花市,就这样渲染出浓浓的年味。

(注:本文参考了《广州花市沿革考》《越秀史稿》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