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埔港的粤海关办事处
清代同文街上一间专营帽子的店铺
清代丝绸小作坊
清代海珠炮台
岭南地区的对外交通开始得很早,由目前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可知,在秦汉以前,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已经驾着小舟,在海上进行远距离航行;在陆地上,也有大大小小的通道与周边地区相连。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广州(番禺)等为代表的众多城镇兴盛发达起来,广州更是逐渐成长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到了唐宋时期,从广州始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阿拉伯海、红海的巴士拉港,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程长达14000多公里,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清时期,从广州及其他中国港口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发展到商品贸易全球化阶段。
如此繁忙的交通,必然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很多来到广东地区和广州的外国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记录。当中,尤以明清以来的西洋人保存下来的记录最多最丰富,从中我们可以整理出那些专属于广州的“关键词”,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历史。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水城
广州博物馆曾经展出过德国领事李浩然收藏的一批荷兰人尼霍夫画稿,大部分绘制于约350年前的广州。尼霍夫是1655年荷兰访华使团的一员。他们在广州停留了近半年时间。尼霍夫充分地利用了这段时间,记录下了广州的许多细节。在他后来出版的著作中,插入了许多描写广州的画作,如《从珠江眺望广州城全景图》《藩王设宴场面图》等。在他的笔下,珠江作为广州的母亲河,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村庄商贸繁荣、河网纵横、航运发达、绿树成荫。
这并不奇怪,珠江两岸连绵的、带有浓郁亚洲气息的稻田、果园、丘陵、鸟群,对许多欧洲人来说都充满了诱惑力。它们不仅预示着丰足,也具有绝佳的美感。16世纪中叶葡萄牙旅行家卡斯塔内达就写道:“那里(广州)有一条十分美丽的河流(即珠江),河中有诸多小岛,有些小岛涨潮时被大水淹没。每个岛屿都那么葱茏翠绿,成群的野鸭在那里觅食,一个个建得像房子似的大木筏和岛屿相连,野鸭从木筏的门口自由飞翔出入。在该河流域,许多地方筑有围墙,里面有耕地、菜地和许多花圃。总之,所有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因此,那里丰衣足食。”
“从内地来的货船、客船、水上居民和从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这是美国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里写下的一段话。从这些记录中,我们不仅能看出当时珠江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了当时珠江作为广州乃至中国对外贸易的出海通道的重要地位。
坚城
西方人是在明中后期开始出现在广东沿海的,进入广州的时间则更晚一些。当时能够进入广州的西人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也有很多区域和领域他们无从涉足。但与相对较少的人数相比,他们的记录是相当详细的。
广州的城池是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代表作之一。14~16世纪,广州城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建。从明洪武三年(1370)在宋城的基础上,连东、西、中三城为一城;直到1647~1651年筑东、西二翼城,广州古城的格局才算确定下来。这样一座壮丽恢弘的城池,自然令西人花力气研究。尼霍夫就写道:“(广州)给东、西、北三方壮丽的山川围绕着,南端濒海,利于航运,其有利位置非中国其它城市所及……城区有围墙,沿墙步行约三小时。郊区有几个地方风景秀丽。河中心建有两个堡垒,只有经水路才能进堡。堡的南面有两座高墙, 都建有防守用的堡垒。该城的陆道方面还建有五座堡垒,都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有的在城墙内,有的在城墙外。这些堡垒几乎能控制全城,看来坚固异常,难以攻克。城里的房屋与宝塔都很漂亮壮观,较中国大部分城市更胜一筹。”
广州博物馆研究人员帅倩指出:明末清初,广州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涉外接待”任务繁重。作为“洋人”主要下榻地的怀远驿规模也相当大,仅房屋便有120多间,陈设更是富丽堂皇。
花市
1757年,乾隆下令实行一口通商,除广州外,国内其他主要海港的对外交往受到了严格限制。同时,外国人进入广州城的限制也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广州珠江南岸的花地,特别是海幢寺周围一带,因为被特许作为西洋人休闲观光的场所,得到了不小的发展。这里的植物资源,得到了欧洲人高度的重视。
1516年,葡萄牙人东到广东沿海,并在澳门驻足。之后,欧洲各国各色人等开始在我国和周边国家活动。他们非常注意这里的各种资源。不少人在作品中记述了我国各地的特产,其中包括各类水果、香料、观赏植物、药材和经济树木。一些人还把收集到的药材标本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寄回本国。
1545年中国的甜橙第一次引种到里斯本,是欧美有柑桔的最早记录。十七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商人到达了广州等中国南部口岸,并逐渐建立起经常的贸易。菊花、茶花、牡丹、芍药等经典花卉,也在这一时期被运到欧洲栽培,引起了西方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有西方园艺学家说:没有中国来的植物,不能称之为花园。
商都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就是中外商人云集、世界闻名之大都市。在他们的眼中,广州的商业气氛究竟怎样呢?
街道两旁商铺排成一列,门窗打开,有突出的屋檐,还有下垂的百叶窗,及固定的大阳台——这是旧时广州商业街的典型形象。其中的一些元素,我们在西关的老街道中仍能窥得一二。在当年许多来华西方人眼中,这是很有意思的景观。他们写道:每种生意的招牌都有特定的颜色和形状,写着店铺老板的名字或商号,或者多少与店铺的经商历史有关,说明店主一贯的诚实,本店独家生产的货物的质量、价格合理。商品的数量和品种更是丰富。有西方记者曾经这样描写一家瓷器店:“店内摆满了花瓶、小雕像和客厅用的装饰品,成套成套的餐具上有着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图案,店内的茶具造型精美,着色精致,阔口瓶、细颈瓶、带手柄的倾口瓷瓶、瓷碗、瓷杯、款式怪异的浴盆、脸盆,以及几乎与玻璃一样透明的其他精美瓷器……无论是塞夫勒还是德勒斯顿(欧洲中世纪和近代两大瓷器工业中心)的同类瓷器都无法与之媲美。”
广州成行成市的商业街是一大特色,当时有人这样写:“广州是一个商业的城市,有一条街是专门卖玉石的,另一条街是卖象牙的,第三条街是卖红木家具的。”英国人唐宁这样描述道:“中国人制作的每一样东西都如此独特, 如此整洁和富有聪明才智,以至于一个欧洲人感觉在这个环境自己就像一个小孩,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被带进一个大的玩具店。”
此外,广州商人的精明、务实和彬彬有礼,也给许多西方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风
相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相对温和干燥的气候,地处赤道圈内的广州气候令水手和商人们多少感到不适应。比如英国水手威舍斯拉夫就抱怨:“船坞的石头炽热如火炉,我们从未遭受过如此的炎热……蚊子令我们全身都起了各种形状的疙瘩。”但在这样炎热的气候中,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学的兴趣,以及好学的精神,都引来了赞叹。有学者指出,他们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为了表示对文字的尊重,广州居然专门雇用了工人在街道上捡拾带有文字的纸片。当时来华的俄国人这样写:“对文学以及所有文字的尊重是异乎寻常的……每一块写满文字的小纸片都受到中国人的敬畏。在广州和上海(大概其他地方也一样)有团体雇佣工人沿街寻找丢弃的写有文字的纸张,然后把它们烧掉,因为担心有人使用不当而玷污了文字这样的‘圣物’,更何况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先哲发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