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跨越多少难关, 才能成就原创歌剧《马可·波罗》

发布时间:2018-04-10    来源:广州日报

《马可·波罗》是广州大剧院首部自制原创歌剧,将于5月4~6日盛大上演,并将于5月18~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日前,来自中国、德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的艺术家已经集结广州大剧院,在紧张排练之余,艺术家们也进行了多场讲座并开放了媒体采访。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体会到了这部原创歌剧创作与排练中的种种不易: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主创意图和观众需求间的冲撞……不过,正如指挥家汤沐海所言,期待这个剧有华丽、真诚的表达,能够感动观众。




关键词一:语言障碍

德国作曲家一字一句听录音,从中文词里寻找欧洲的旋律

《马可·波罗》整部歌剧是以中文来唱的,主创主演团队又来自多个国家,语言成为第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歌剧,最重要的是音乐。《马可·波罗》是一部德国人写的中文歌剧。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表示:“中文的发音和语言是一个挑战,所以我想办法去翻译所有的台词,我把台词录进录音带里,一字一句地、一夜一夜地去听这些录音。从这些中文的词里寻找欧洲的旋律。”导演卡斯帕·霍尔滕也提到了语言障碍:“我希望与歌手沟通,给出建议。现场有三四个翻译,经常要手脚并用。”

主演有4个外国演员,来自英国的两位男中音歌唱家饰演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戏份不是很吃重,语言上的困难相对容易解决。而男女主角分别来自丹麦和比利时。来中国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中文课程,但是在大剧院集结后,指挥汤沐海的要求是“要把欧洲歌唱家唱中文的水平提高到和我们差不多。”于是又给每人找了专业的贴身语言老师。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所以男主角语言压力不是很大,而女主角饰演中国公主,所以压力很大。

恩约特·施耐德坦言:“这对来自欧洲的歌唱家也是一个很难的工作,让他们学会、记住台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学会记住3个小时的音乐,没有任何谱子可以看,用一种从未用过的语言来唱,这是一种双重的挑战。”

问题总是在磨合中解决。汤沐海表示:“作曲家每完成一小段就和大家交流,他也在挑战自己。”歌唱家田浩江表示:“作曲家很有名,但也很谦和,写歌剧是很难的,需要很长的一口气。这两三天排练我听下来,觉得整体的音乐很平衡,是严格的交响乐结构。我们在排练中也一直在磨合、修改谱子。需要坚持原则的地方他绝对不放过,能修改的地方他也会尊重大家的意见。”




关键词二:文化差异

文天祥临刑前和女儿告别,西方用亲吻来表达,这在中国不合适

最初接到广州大剧院的委托时,恩约特·施耐德并没有想法,“随着深入的了解,我明白这是让我写一个非常大型的歌剧,用欧洲传统的,威尔第、普契尼的方式,这是一次文化的融合,有中国的文化、意大利的文化以及欧洲的文化。因为马可·波罗来自意大利威尼斯,所以我们尝试去融合意大利的歌剧文化和中国的文化。”

施耐德和广州大剧院谈论了很多其他的歌剧,包括《阿依达》《托斯卡》《图兰朵》《卡门》,“这些歌剧都有两个因素:爱情和死亡,我们也尝试把很多的爱情、死亡或者恨写进去,写出很多情绪上的转化。”

汤沐海则表示:“我曾经指挥过谭盾写的《马可·波罗》,这次广州大剧院让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一起来完成中国版的《马可·波罗》歌剧,我很兴奋。作曲家特别谦和,他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和很好的音乐感,对故事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但他毕竟是德国人,对中文的了解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很多的润色,但大家都是很有经验的艺术家,只会锦上添花。”

导演卡斯帕·霍尔滕也认为文化差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歌剧第三幕中,有文天祥被处决的场景,这个时候女儿来和他告别,“在人生终结时和至亲告别,在西方是用亲吻来表达,但我周围的人表示中国人不会这么做。这便是导演过程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要克服文化碰撞,如何调整,用什么方式来克服这些障碍并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会通过艺术创新的手段,来传达这部歌剧希望大家了解的内核。我要考虑中方的意见,但也要保留自己的敏感性。在这个时候,就希望大家充分理解导演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敏感。”该剧从刚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文化融合,跨越了很多障碍,“排练的第三天就有现场工作人员感受到了这部歌剧的动人之处,流下了眼泪。”霍尔滕说。

霍尔滕感叹:“这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从这里学到了很多东方的元素和文化,这是排练中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关键词三:主创初心和观众期许

歌剧为何而诞生?要带给人内心深刻的情感触动

《马可·波罗》是一部融贯中西的原创歌剧,但很照顾观众的感受。在汤沐海看来,“这次的写法是偏歌剧的民族乐派,比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这个乐派在上世纪中叶发展到最辉煌,以后就慢慢走向现代人不太容易听懂的方向。不过,德国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非常尊重大家的习惯,他用完全现代的形式来写,用非常接近大众的方式来写,但是也用他所熟悉的西洋乐队掺杂二胡、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虽然和《图兰朵》一样,故事都发生在元代,但汤沐海认为:“这部歌剧和《图兰朵》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它偏重于叙事,比较注重在讲故事。作曲家接到台词,厚厚的一本都在对话,很难找到词写咏叹调,所以写的歌曲基本上是叙事性的。《马可·波罗》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我们在逐渐熟悉的过程中,都慢慢爱上了这部剧的音乐。”

霍尔滕认为,在满足观众对历史的好奇的同时,要保有自己创作的激情。“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歌剧是为何而诞生?歌剧是一面镜子,要照出作品在当下带给人们的反思和震撼。讨论歌剧中的真实性是没有必要的,歌剧要带给人的是内心深刻的情感。”13世纪的故事要唤起21世纪的人的情感。

霍尔滕在导演中,尝试做一个平衡:通过导演手段满足观众的期望,同时也展现自己的艺术想象。“若是百分之百展现历史,中国的导演更适合。制作方找我来导演,或者就是需要有另外的文化视角。”霍尔滕表示自己会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传达歌剧中所能观察到的现代人的情感。他透露,“第三幕中有很多惊喜,戏剧性的高潮,精彩的对唱,视觉也很震撼。”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人说,歌剧能否演好,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实力。欣赏《马可·波罗》,汤沐海建议不用做功课,“但是要休息好,要让自己在精神上完全放松,不要带任何成见也不要好奇,让神经末梢非常敏感,就能很开放地去接受这个剧。我们将尽全力向大家呈现。不是刻意求工,而是水到渠成。”

《马可·波罗》阵容强大

《马可·波罗》通过演绎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与父亲、叔父,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的传奇经历,再现了宋末元初的风云际会以及围绕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而展开的各种较量,彰显了丝绸之路的人文风采,抒发了对人类和平的祈愿。

《马可·波罗》主创阵容强大。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将执棒一支编制庞大的交响乐团,为现场的震撼效果保驾护航。汤沐海1983年应卡拉扬之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从世界交响乐的巅峰开始了他的国际指挥生涯,2004年获得格莱美奖,2015年在歌剧“圣殿”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七场新版制作的罗西尼歌剧《奥塞罗》。

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为该部歌剧量身创作音乐。他的作品多达1000余首,包括《斯大林格勒》《23》《天地雄心》等电影配乐以及《萨勒密原则》《看门人蒂尔》等多部歌剧。

《马可·波罗》邀请到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他很年轻,但他执导的歌剧作品享誉国际舞台。

此外,英国多媒体大师卢克·霍尔斯、斩获无数灯光设计奖项的英国灯光设计师布鲁诺·博艾特、英国皇家歌剧院御用服装布景师艾玛·瑞欧特也加入了《马可·波罗》的主创团队。

《马可·波罗》主演阵容来自中国、丹麦、比利时和英国。丹麦男高音彼得·洛达尔饰演马可·波罗。比利时女高音爱丽丝·卡鲁瓦尔茨和中国女高音周晓琳分别在广州站和北京站饰演女主角传云。

中国男中音王云鹏和袁晨野分别在广州站和北京站饰演文天祥。王云鹏被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新闻》誉为“25位歌剧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之一。中国歌唱家田浩江饰演忽必烈,田浩江是首位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20年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熊柯嘉饰演反派贾似道,熊柯嘉毕业于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声歌系,德国媒体将他誉为“中国的翁得里希”。此外,中国女中音歌唱家梁宁、男中音歌唱家冯国栋、英国男中音歌唱家乔纳森·根索普、英国男中音歌唱家达米安·坦特雷也加入了主演阵营。